【脍炙人口的脍炙什么意思】“脍炙人口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,广为流传。但很多人对其中的“脍”和“炙”两个字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,甚至误以为是“美味可口”的意思。其实,“脍炙”二字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一、
“脍炙人口”中的“脍”和“炙”原本指的是两种烹饪方式,分别是“切细的肉”和“烤肉”。在古代,这两种食物都是极为珍贵、美味的佳肴,因此“脍炙”常用来比喻精美的文章或动人的故事。后来,“脍炙人口”便引申为“广为传诵、人人喜爱”的意思。
虽然现代人更多关注的是成语的整体含义,但了解“脍”和“炙”的本义,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。
二、表格:脍炙人口中“脍”与“炙”的解释
汉字 | 拼音 | 含义 | 原意 | 引申义 | 成语整体含义 |
脍 | kuài | 精细切制的肉 | 古代一种精细加工的肉类食品 | 代表精美、讲究 | 美味可口 |
炙 | zhì | 烤肉 | 古代的一种烹饪方式,多用于贵重食材 | 代表珍贵、美味 | 风味独特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脍炙人口”最早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脍炙与羊枣,孰美?”意思是说,脍炙和羊枣哪种更好吃。后来人们用“脍炙人口”来形容文章、言论等受到广泛欢迎,像脍炙一样被大家所喜爱和传颂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脍炙”本身是美食,但在成语中已不再强调其味觉层面,而是侧重于其传播力和感染力。
四、结语
“脍炙人口”不仅是对内容质量的认可,也体现了语言文化的传承与演变。了解“脍”和“炙”的本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。